她说她喜欢旅行,但其实她去过的地方并不多,至少在我来到她身边后我是这么觉得的。我想她说的喜欢有一半是因为C记的原因吧?C记有一首很出名的歌叫《旅行的意义》,里面前奏的那段火车铁轨的声音任谁听到都有一种身未动心已远的想法。我记得,那时还在大学岁月里的她,总会在自己的房间里,轻轻哼唱那几句歌词:夜的巴黎,下雪的北京,热情的岛屿,还有记忆的土耳其…我幻想着她以后有机会能带上我去到歌里唱的那些地方,但我等啊等,至今都没有等到这一天到来。
大学毕业后,身边所有的人都投入职场生涯里,她不好意思在这个时候游手好闲,也不好意思问家里要钱出去玩,没办法远行,于是她想,那就在自己无比熟悉的生活成长之地,来一场“围城旅行”
她说她喜欢“围城”这个词,说那是一本小说的名字,小说里的故事是讲“围城”是婚姻,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如果把“结婚”这么抽象的词替换成具象的“地方”,这就真有点像一个异乡人的心境了。
所以,她某一天突然想到,不如就把自己当作是“进不来”的异乡人,在这个城市里进行一次没有时限没有计划的旅行。
在每一个明媚清朗的周末或假期里,她会带上我出发,或骑车或坐车或步行,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里,拍下她所钟爱的每一帧风景。
在中山医科大学卫校旁的台阶上,台阶后是卫校的厨房,那时候那块地方要拆了,而她经常坐在那里是因为那有一颗高大的木棉树,阳光透过叶子缝隙撒落的光点,都让我们十分喜爱。
脚下是光影婆娑,抬头就郁郁葱葱,她说她很享受这样的静谧时光,于是让我拍下了她。
若是卫校那头碰上了上下课和饭点,就会有很多人来来往往,那么我们就会去到离那不远的一个教学楼的一楼平台,那也有一颗不大不小的榕树遮荫,夏天走过,微绿的光线下像倾倒了一阵轻轻的薄荷风,虽不持久,但也能感受到一丝凉意,她说她很向往这样子的大学,有树,有磨损老旧,吱吱作响的桌椅,还有我拍的下面照片里的老房子,这些都符合她“理想中的大学”的样子,她自己没有能力考入这样的学校,所以只能用其他的方式去拥有。
临近夏天的时候,她会到这里走走,陵园西路中间的花坛上中了很长很长一排的木棉树,每当春末入夏的时候,花朵结籽,并且长出棉絮,若季风吹过,漫天飞絮,如下雪一样,她从未见过雪,当然我也没有,所以如果幸运遇上了,便会分外欣喜。
后来她走到她最熟悉的地方,东山口,那天她跑到马路中间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捏了一把汗,真怕一不小心我们都被撞得个粉身碎骨,那一刻我突然就想到,有一天我要把我和她的故事都告诉你们听。
午后,快被晒到中暑,她那时会跑到这个新兴的CBD的原因是,她说这里很像在陈丹燕散文里的上海,或者电视电影里看到的飞速发展的北京城一般,她那时很向往别人城市的现代化,不过到了今天,她自己的城市也变成那样了,她却疲于面对,而原因我们其实都清楚。
城堡一样的楼盘建筑,她当时拿起我来拍的时候小声说道,这楼顶真像去了外国一样。
可当时周围是片大工地,她站在空旷的工地正中间,举起我来拍下这几张照片。
如今故地再游,却是怎么也找不回照片里的地方是现在的哪里。这是一个让我们会空间错乱的景点。
城市逛了一遍,回到“围城”里的“围城”,大学放暑假的午睡之后,她会站在16楼家里的阳台眺望很远很远的地方,我隐约看到一个大帐篷,几条小河涌,数不尽的矮房子,而她则会跟她的妈妈说,那几栋黄色外墙的楼,和外婆韶关的家长得好像。
太阳没那么猛了,她就会带着我骑车出门,她说她想去体验一下《断背山》电影里的那种美国西部公路,但是没办法,这里没有这样的公路。只有一条长长的夹在楼盘中间的大马路。
我们在没能真正走很远的时候,便就这样在“围城里旅游”。她总会这样做,有时是带着我的其他伙伴出去,后来我想明白了,其实我们也算是一个“进不来”的人,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城市都不可能做到巨细无遗的了解,但你看我们记录了那么多自己喜欢的地方的照片了吗?所以,这份“旅行的喜悦”,也没有想象中的难得,你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