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什么时候出新刊啊?”
这或许是我在“记录民间之美”的《蜗牛》杂志微博及微信里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以前看许舜英的《我不是一本型录》里说,好的杂志是一种获取资讯、灵感及想法的载体。而《蜗牛》杂志除了有以上的好处,还会带给人许多不易发觉又不可思议的感动。
每次拿到新的杂志,捧在手上都是沉甸甸的对美好传统的恒久坚持。而发行前的那一小段视频及文案,一看再看,确定了这出新刊慢得任性的杂志值得一等再等。
▲
蜗牛创刊号《竹子 大地的礼物》(2011夏季刊)
走访竹子的家园婺源县黄源村,记录竹子与人之间的美好生活。
此刊没有宣传视频,杂志也貌似绝版,而我刚好有一本,所以这部分纯属炫耀。
▲
蜗牛第二期《穿上盛装来过节》(2011秋冬刊)
藏家七日与苗家赶秋的民艺记录,在藏家习得信念的力量,从苗家重获乡里的温暖。听赶秋节上的鼓声扫去心中阴霾,用望果节上的酥油茶驱走春寒。
文案:
也许 你并不熟悉他们
他们只是普通的匠人 朴实而内敛
他们生活在田野乡间 用一针一线
装点平凡的生活
以世代相传的手艺 回报故土的养育
在偏僻的乡间里
进行着不可思议的坚持
“他们坚持将民艺留在你身边”
9年 合力图绘一座寺庙的画匠们
18年 踏遍乡间的捕蜂人
36年 篆刻经文的石匠
46年 踏虎凿花的手艺人
47年 针线不辍的数纱高手
64年 在布上作画的苗画师
蜗牛第二期 突破极寒 温暖面世
▲
蜗牛第三期《妙手生花》(2012)
触碰灶台上的诗意;抚摸虎头帽里的温暖;管窥“虎”在山东半岛“流窜”的蛛丝马迹;凝视祖辈从海风中捕捉并谱下的建筑音符!
视频文案
民艺之旅——山东
去发现
发现 深藏不露的手艺高人
发现 面团上的妙笔生花
发现 依旧默契的老“搭档”
发现 灶台边的艺术家
发现 依旧热闹的生活市集
发现 唐吉珂德的理想主义
发现 骆宾王的诗意
蜗牛第三期 妙手生花
▲
蜗牛第四期《梦中故乡》(2012)
视频文案:
使鹿鄂温克
最后的“使鹿部落”
提到大兴安岭 你会想到什么
广阔的树林 浪漫的雾气 凛冽的寒风 凶猛的野兽
如果你问一个鄂温克人 他会告诉你
故乡
柳芭
鄂温克族第一位画家
一生也没有走出大山的情感牵绊
何协
曾是林子里优秀的猎人
放下猎枪后,吹口琴成了他重要的感情寄托。
芭拉杰伊
柳芭的母亲。
一手培养出柳芭和维佳
两位艺术家的坚强母亲。
纽拉
柳芭的姥姥
使鹿鄂温克部落最后一位萨满
蜗牛第四期 梦中故乡
玛利亚·索
鄂温克族“最后一位女酋长”
至今仍在山林,与自己的驯鹿为伴。
▲
蜗牛第五期《插画点染美绕家》(2013)
在贵州白兴大寨,记录了绕家人一块染布背后的工艺,故事以及人生。另一边,则拜访了一位苗族老银匠,视频里他说不知道银饰的某个部位以前的人是怎么做的,看着他满脸笑容,听着却觉得可惜又无奈。
视频文案:
被岁月盗走的手艺
漫漫学艺生涯
母亲的心思
面临两代人的抵抗
困难重重 仍需前行
这是蜗牛民艺考察以来
最有挑战的一次
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这里有最质朴的风土人情
几乎最难懂的方言
以及最动人的民艺
我们试图找到民艺背后的东西
他不仅是技法 地域和材质
民艺是母亲的艺术
它始于一件绣帕 一条头巾 或者一个枕头
却又远远超过这些
它是传承 关爱与寄托
我们也愿意为你继续记录下这些动人的手艺
以及手艺背后的美好
并把它们带回到你的身边
▲
蜗牛第六期《花儿开遍蔚罗川》(2013)
此刊无宣传视频,但是我最爱读的一刊,若不是一直以来跟着《蜗牛》杂志的记录,我都无法想象在那些小到连名字都没听说过的地方有那么多让人惊叹的民艺。这一期他们考察蔚县,寻访了展示生命色彩的剪纸艺术,记录有良心重量的扫帚制作,还有展示了一个个如曼陀罗般手工布条编织出来的厚实坐垫,读着读着总是忍不住连连称赞。
特别最后看到柳编人刘金昌的口述文章,为此感动了好久好久。
蜗牛出版六刊,印象里看见最多的一句话是“希望这些能传承下去”。
于是会去想,为什么这些美好事物就不能传承下去了?而做这些记录,如我这样一个读者看来也总觉得远远不够。所以在我只是起了一个念头而没有继续去思考这事的时候,《蜗牛》尝试停刊了一年,做起了“手益公社·凑合项目”,售卖民艺作品,用以帮助这些民间手艺人增加收益,改善生活。
点击这里,前往 蜗牛良品 淘宝店看看。
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改善这些民艺工匠生活品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