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澳门,一个旅人。3#}出发去海的另一边

EPSON scanner image

海的另一边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当年哥伦布一直在想的吧?不过他比较厉害,除了发现了新大陆,好像还顺便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没有人喜欢重复做同一件事情,待在同一个地方,看同一道风景。当然这里所指是宏观的,真要往细微处说,这世界上也没什么是相同的。即便故地重游,也会因为外部与内在不同程度的改变,像是无限次重曝在同一张底片上层层叠加的影像,最后看到的便是一幅截然不同的视野。可就算是这样,人还是很难满足。

又来到这里了,第一个蹦出脑袋的问题是,海的那一头是什么?

无意中看到澳门的完整地图,那真不像一块正常的陆地,大小不同的两块“部件”间,有笔直的“钢管”连接,构造奇异,像是外星球停落在某个海面角落的一艘飞行器,世界地图之内,应该找不到类似的板块了吧?

因为想要知道海的那一头是什么,也顺便体验了一下“走钢索”的感觉,“顺便”这个词很酷,就像哥伦布一样。

一辆离岛线的巴士能把人带过钢索,去到海的另一边,那里有一个叫黑沙滩的地方,“黑沙滩”这个名字有神秘感,就像平时听到“黑海”“黑龙江”之类的地名,忍不住去想像居住在附近的应该是巫师之类的异族吧,或者那才是海龙王或者美人鱼才会出现的地方?但其实黑沙滩很普通,它就是一个有着深蓝海水和黑色沙子的小海滩,海平线又长又远,广角镜头也未必能把它全线收录,而海浪会把海平线推到面前来,也会把在滑浪风帆的人抛上抛下,还会引得小孩爬到空置无人的瞭望塔上好奇观望。

海浪之下,有细软沙子,第一次听说“黑沙”其实并不觉得稀奇,倒是真正看到了,才会引发无数想像,抓上一把,以为被粘得一手黑炭,双手拍掉沙子,才发现原来是粘满了一手的胡椒粉,唯独缺了让人呛鼻浓烈的味道。

夹着海水气味的海风有非常轻微的腥淡,像一锅放凉了的鱼汤,清清寡寡。于是黑沙滩有一道叫“肥佬烧鸡”的风味小吃,油腻,热气,刚好能中和一下铺头盖脸的鱼汤海风。

已经在“海的另一边了”,站在进进退退的海浪里,发现这个“另一边”还有属于它自己的“另一边”,那里有掂起脚尖也看不到的边际,只能去想象着在地图边缘漂浮的几座孤寂小岛,那或许是很多人都无法到达的“另一边”。

往回走吧,心安理得地把脚下的“这一边”走一走,很有情调地跟着感觉上车下车,走进一处海边渔民住宅,有老旧的船泊码头,街景巷道总是静悄悄的,偶尔有绿眼金发游客带着孩子走过,一晃眼以为穿走了一次时空隧道,去到科特萨尔的某篇奇异缓慢的故事里,小猫散步,柔软地摆动着尾巴,斜街的房顶有棵小树,树的根茎贴着墙壁扒拉着门顶的雨檐,像是特意摆出一个美好宁静的姿态,供游人拍照留念。

从人挤人的安德鲁饼店里举着两颗经典的蛋挞走出来,躲进一处被树叶缝隙筛漏了一地阳光碎片的小路上,碰见一个快要停下转动的球形铁笼,钻进去,四处观望,晕眩,双脚有点疲累,待风吹过,不如就打开牛皮纸袋,送上一口还在冒着热气的蛋挞好了。

海的另一边,街道都小小的,小得好想捧在手心,像女孩们小时候玩的一种叫魔术盒的玩具,巴掌那么大,打开来便是立体两层三房的居家模型,看着会不断想像着未来的生活版图,一点瑕疵都没有,极其单纯,而且要费很大的劲才能切断这些想像。

巴士的宽度刚好塞满一条单向车道,情侣两人并排行走也刚好能塞满一条人行过道,听着很拥挤,看上去却是刚刚好,它的空间平衡与间隙能让有强迫症的人变得舒心。楼房都低矮,能看见背倚的小山,没有人在中午时分大声喧闹,都是耳语般唏簌讲话。

这是一直想知道的海的另一边,它有个名字叫氹仔。氹,特指田地里沤肥的小坑,这么大的“氹”,还叫作“仔”,或许参照物是环绕的海洋?这该是大海里沤肥的小坑才对,氹仔有自己的性格,是个冷脸善良的老百姓,把自己收拾干净,不多一句地等着每一个“出发来海的这一边”的宾客,有礼但不过分热情,像是无所谓你来或不来,因为无论怎样,日子总要平平淡淡地过下去。

游走小城,在一景一物里读到或感受到这样的信息,海的这一边让人倍感尊敬和爱护。

EPSON scanner image

EPSON scanner image

EPSON scanner image

EPSON scanner image

EPSON scanner image

EPSON scanner image

EPSON scanner image

EPSON scanner image

EPSON scanner image

EPSON scanner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