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 《古书之美》—读出自己的渺小与浅薄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安妮宝贝的书,关于古书收藏的访谈录。
从来都不了解古书和收藏市场,第一印象觉得是有钱人的游戏。

于是带着偏见来读,读完后正如标题所说的,
“读书读下去,就会读出自己的渺小和浅薄。”
后来慢慢地做了好多笔记,贴了标签还把书画得五颜六色,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地匮乏。

整理出一些阅读时的笔记,堆砌看起来,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读人。
读古人,读今人,读别人,读自己。
从这里面的“读书爱书藏书”中,看到了另一个从未见过的世界。

716a3e10jw1e3u7jn31u7j20ps0hcq7l

未标题-1

-64- 人是生物界中唯一能自觉选择死亡的,而做此选择的最终原因都是对社会结构的绝望。

-73- 一个人能打破自己的固有观念才是真正打破了魔障。我为什么做事?就是因为要做,没有目的,没有那么高的理想,也没有那么多的算计。

-74- 今天的社会节奏太快了,没有人真正有耐心品味一个人。

-89- 有时你知道有书也无奈,也许等二十年都不会出现在市场上,所以需要储备大量知识来等待机会造化,
对于古书不可能设定明确目标,这是藏书之难,也是藏书之趣。藏书之趣是对未来的不可知,不经意间,才有冒然回首的感觉。

-90- 老子说过:“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一切都是比较而言的,同理古书价格的高与低其实都是相对的。

-91- 人之所以独立为人,就是要有独立的思想。但今天太多人不喜欢自己思想,而用别人的想法来代替。

-92- 人需要有一种”吾道不孤“的感觉,需要别人欣赏,而这往往很难得到,或者得到欣赏的只是他人眼中的自己。
人需要精神的碰撞,深层的交流,但也往往难得,原因在于思索的人太少,要不就是自以为思想家的愤青式谩骂。

-94- 西方以“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的根本,但在我们的“仁义礼智信”中,“信”是最后一位的。

-95- 有些事情难以用法律约束,比如在沙漠里只有你和我,就一杯水,把你弄死我就能活着,反正没人看见也没什么道德内疚。
而宗教的情怀就在于内心的约束,没人看见,但上帝在看,我愿意救活他,自己去死,上帝知道我做了什么。中国却没有宗教,这是社会未来的隐忧。

-104- 事实永远胜于雄辩,少说多做才能把一件事情做成。

-108- 现在很多大学生喜欢西方的理论,因为西方逻辑十分严密,在此前提下才产生了大量严格意义上的有思想体系的哲学家。
而反观我们自己,只有一个不能称其为宗教的儒教。但正因为中国没有宗教,没有国教,所以儒学才被推上准宗教的位置而为历代遵奉,
并非他有多么严密的体系,比如<论语>中全是支离破碎的具象事件,没有抽象的、形而上的思想体系。作为中国人,我深知其中弊端。

-109- 西方的宗教不只是给予人文关怀、终极关怀,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思路,就是人活着怎么办。
中国所谓的宗教其实极为功利,今天拜一拜问问什么时候发财,明天拜一拜祈愿生一个男孩,甚至贼偷了东西也去拜神,让菩萨保佑他别被逮着。
我们不知道其实神不管这些,他们要解决的是成为人之后的问题。
这代表着一种思维方式,又决定了一种治学方式,而这种治学方式使中国产生不了严密的科学体系。

-113- 也许,想象和记忆中的事物总是要胜过现实。但我想,这种失望背后,其实是一种很深的依赖和寄托。

-115- 出世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行为。人处事不应该脱离社会现实。这也是我始终警惕的一点。

-121- 每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认真地品每一个人,只能随缘。交往不下去就是缘分没到,没什么可说的。

-122- 今天的科技带来了社会的物质进步,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匮乏。所以,科学虽然带来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
只有人文的进步才能带来人与人之间的融洽与和谐,所以我喜欢古人解决问题的方式,虽然不科学,无逻辑,但有人情。

-127- 人和人之间相处最基本的就是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前提就是尊重对方的世界观。

-128- 人生不满百,我不过几十岁而已,能再活多久也不知道。人生的快乐就在于不知道哪天死,所以每天都有新的期盼。

-136- 读古书会读出自己的小,读出自己的浅薄。读历史上的书,逐渐看到一切现实科技在不断增长与递传,但思想并非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
当初诸子百家的思想比今天先进很多,经过两千五百年,我们没有看到思想上的任何递进,只是在不断地嚼舌头。

-141- 当人能够坦然自若地谈论和剖析自己的态度和观点,的确是一种源于内心的自信。

-141- 读书读到今天这种地步,就变成读自己了,读书是太个人的事情。重新反照内心,这种反照内心不是做出什么来看,是内心的一种孤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